扫描型分光光度计由光源产生复合光,进入单色器后通过光栅或棱镜将光线分解为不同波长的单色光。这一过程确保了每一时刻仅有特定波长的光照射到样品上;当单色光穿透盛放于透明样品池中的被测物质时,某些波段会被选择性吸收,遵循朗伯-比尔定律(A=kbc),即吸光度与浓度、液层厚度成正比关系;未被吸收的光抵达检测器并转化为电信号,这些模拟量经放大处理后由数据处理单元进行模数转换,生成光谱曲线;用户设定波长范围后,系统自动驱动光栅连续旋转实现全波段扫描,逐点记录各波长下的吸光度值,形成完整的吸收图谱。
扫描型分光光度计的测定步骤:
1.准备工作
-连接电源与启动软件:将仪器连接到稳定的电源上,确保电压匹配;同时检查并启动配套的光谱分析软件,确认设备间的通信正常。
-环境适配:放置于干燥、坚固平稳的工作台,避免强光直射,室内温度控制在15℃-35℃,相对湿度不超过80。
2.基线校准
-使用无吸收的空白试样覆盖样品池,调节光强至合适范围后执行“基线校准”操作,系统会记录当前光强作为后续测量的基准值。这一步可消除溶剂或比色皿本身的干扰信号。
3.样品处理与装载
-比色皿选择与清洁:选用透明且无划痕的专用比色皿,倒入待测溶液前需保证其表面洁净、无气泡。避免触碰光学面以防污染或损伤;
-浓度控制:通过适当稀释使样品浓度处于仪器线性响应范围内,防止吸光度过高导致数据失真。
4.参数设置与扫描测试
-波长选定:依据实验目的(如蛋白质选280nm、核酸选260nm)或预实验结果确定目标波长范围;
-启动扫描:放置装有样品的比色皿后点击“开始测量”,仪器自动完成全谱扫描并生成吸收光谱曲线。
5.数据处理与分析
-利用软件提取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数值,绘制光谱图,结合标准曲线进行定量计算,解读峰位、强度等特征以推断样品成分及浓度变化。